52岁的张女士(化名)
体检时发现肝占位入院
经过三维重建发现
肝脏S5段和S8段交界处长有肿瘤
通大附院党委委员、副院长
肝胆胰脾外科陆玉华教授带领团队
成功为其实施
荧光负染腹腔镜下解剖性精准肝右前叶切除术
张女士既往存在乙肝病史,并伴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。近期体检时,发现肝内存在占位性病变,遂入院寻求进一步诊治。影像检查显示,张女士的甲胎蛋白(AFP)指数显著升高,提示为原发性肝癌,且肝内病灶大小约为4厘米。
(甲胎蛋白术前术后对比)
肝脏在解剖结构上被细分为8个独立的肝段,每个肝段均拥有独立的血管系统,包括供血动脉、门静脉分支以及肝静脉回流系统。“张女士的肿瘤位于肝脏第S5段与S8段交界处,这两段共同构成了肝脏的右前叶。鉴于肿瘤的位置及可能的血管侵犯范围,单纯切除肿瘤及其周围部分正常肝组织,无法彻底清除肿瘤及其潜在的流域范围。因此,为确保手术的根治性,手术需要将S5段与S8段全部切除。”肝胆胰脾外科副主任医师郭青松解释道。
(术前三维重建分析)
在充分准备后,一台以流域肝段为基础的精确解剖性肝切除手术开始。术中精确分离通往肝右前叶的门静脉分支,在肝门处实施精准结扎,以此阻断向该区域的血流灌注。随着血流的阻断,肝右前叶发生缺血性改变,形成明显的缺血界限。接下来,利用荧光肝脏负染技术,通过注射荧光染色剂(吲哚菁绿ICG),使得染色剂随着血液循环至肝脏的其他非缺血肝段。
(肝切除离断几乎无出血)
由于S5和S8肝段的血流已被有效阻断,这些区域将不会收到造染色剂的灌注,而其他需要保留的肝组织则会被染色剂充分染色。这一过程使得目标肝段S5和S8与周围正常肝组织之间的界限变得异常清晰。基于这一清晰的荧光界限,在腹腔镜下沿荧光和肝静脉界限离断肝脏,断面几乎无出血,实施精确的肝段切除,确保仅切除病变的肝右前叶部分,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周围健康肝组织。
“手术挑战性在于一方面要解剖肝门结构,以精准识别并分离出右前肝蒂;另一方手术切除时创面很大,需将肝中静脉的右侧和肝右静脉的左侧两根肝静脉完全暴露出来,沿着它们切除。”陆玉华教授说道。手术历时6个多小时,患者虽然做了大范围的肝切除,但是肝功能并没有受影响,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,甲胎蛋白很快下降,10天左右出院。
随着新型荧光成像系统尤其是荧光腹腔镜的快速发展,ICG荧光成像技术在国内外广泛应用,荧光负染和正染法是真正做到精准解剖性肝切除的主要手段。如今精准治疗、彻底根治、快速康复的外科理念逐步深入治疗指南推荐,荧光染色必将在肝脏外科领域发挥重大作用。